




项目背景
丹麦国家电影学院自1966年由电影导演与理论家西奥多·克里斯滕森(Theodore Christensen)创立以来,始终以“电影艺术殿堂”的形象屹立于全球教育领域。其校友包括拉斯·冯·提尔(Lars von Trier)、苏珊娜·比尔(Susanne Bier)等国际知名导演,吸引了全球超50年的电影人才。然而,随着时代变迁,学院面临品牌老化问题:传统封闭的精英教育模式(年招生仅96人)与现代开放需求产生冲突,亟需通过品牌设计重塑形象,在保留核心DNA的同时,向公众传递包容性、创新性的新定位。
公司简介
Barkas是一家总部位于斯德哥尔摩与哥本哈根的独立创意公司,擅长通过品牌策划设计与视觉系统构建,帮助品牌实现战略转型。此次合作中,Barkas团队以“打破神话,拥抱多元”为核心目标,为丹麦国家电影学院打造了一套灵活、开放且具有未来感的品牌体系。
设计理念:从封闭到开放,从单一到多元
创始人兼创意总监迈克·威特鲁普(Mike Wittrup)指出:“学院曾是哥本哈根的‘神秘之地’,但新战略要求其通过公开活动、学生电影俱乐部、大师班等形式走向公众。”因此,设计需兼顾以下需求:
- 灵活性:支持多场景应用(如线上线下活动、学术交流等);
- 包容性:覆盖丹麦本土与国际受众,语言与视觉无障碍;
- 传承性:保留学院“好奇心驱动”的精神内核。
视觉形象:模块化系统与色彩革命
Barkas引入品牌包装设计中的模块化理念,设计了一套双语(丹麦语/英语)动态框架系统。该系统以屏幕比例为基础,通过自由组合元素(文字、图像、色块)生成无限可能,既保证视觉统一性,又适应不同媒介需求。
Logo设计:未采用传统校徽形式,而是以“动态框架”为核心符号,象征开放与包容。框架内可嵌入学生作品、活动信息等,形成“品牌即内容”的互动模式。
识别颜色:从电影剪辑软件中提取高饱和度色彩(如荧光粉、电光蓝、柠檬黄),打破传统教育机构的沉闷感。色彩搭配遵循“对比与平衡”原则,既突出活力,又避免视觉混乱。
字体与设计师:支持本土新锐力量
为确保可读性与适应性,Barkas选用丹麦设计师卡斯珀·平特(Kasper Pyndt)设计的无衬线字体“Reply”。该字体以极简线条与微妙细节著称,既能平衡色彩的跳跃感,又赋予品牌“永恒现代”的气质。卡斯珀毕业于丹麦皇家艺术学院,与学院仅一街之隔,其设计理念与学院培养新锐人才的使命高度契合。
设计师/设计公司介绍:
Barkas团队由跨学科专家组成,擅长将战略思维转化为视觉语言。官网:www.barkas.studio
定位、使命与价值观
- 定位:全球电影教育的创新枢纽,开放包容的艺术社区;
- 使命:通过教育、实践与公共活动,培养下一代电影先锋;
- 价值观:好奇心、包容性、实验精神、社会责任感。
宣传语与受众分析
- 宣传语:“Where Film Finds Its Future”(电影,在此遇见未来);
- 受众分析:
- 核心群体:18-35岁电影专业学生、独立创作者;
- 扩展群体:电影爱好者、行业从业者、国际媒体。
文章小结
丹麦国家电影学院的品牌形象策划通过模块化系统、高饱和色彩与本土字体设计,成功实现从“精英封闭”到“开放多元”的转型。Barkas的创意不仅重塑了学院视觉形象,更通过品牌语言传递了其“支持新锐、连接世界”的核心价值。这一案例为教育机构品牌升级提供了重要参考: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,需以灵活策略拥抱时代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