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一、项目背景:工业遗产区的“文化身份转型”需求
Ruhr地区作为德国后工业时代的核心区域,曾以煤炭、钢铁产业支撑国家经济,但随着产业衰退,“如何让工业遗产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”成为区域转型的关键课题。2021年,文化机构Urbane Künste Ruhr发起“Grand Snail Tour”(大蜗牛巡回展),计划用三年时间走遍Ruhr地区53个城市,通过公共艺术展览激发居民与游客的“文化对话”。然而,如何用视觉语言传递“工业遗产与当代活力共生”的核心主题?这成为本次旅游文化品牌设计的核心挑战——既要唤起老居民的工业记忆,又要吸引年轻人关注当代艺术。
二、发起机构:Urbane Künste Ruhr的“公共艺术使命”
Urbane Künste Ruhr是Ruhr地区专注于公共艺术的非营利机构,其核心使命是“让艺术走进公共空间,连接人与地方”。随着区域从“工业重镇”向“文化热土”转型,机构需要一个能代表“过去-现在-未来”的品牌形象,让“Grand Snail Tour”成为区域文化的“视觉符号”。这一需求催生了与柏林创意机构Studio Yukiko的合作,目标是通过品牌形象设计实现“工业基因与当代活力的视觉化”。
三、设计理念:工业遗产的“当代活态转译”
Studio Yukiko的设计逻辑可以概括为“工业元素的当代翻译”——不是简单复制钢铁、烟囱等符号,而是将工业的“结构感”“功能感”转化为能与当代对话的视觉语言。设计团队认为,Ruhr的核心文化资产是“工业遗产”,但需要用“当代艺术的活力”让它“活”起来。因此,本次旅游文化品牌设计的核心方向是“用工业基因做当代文章”:比如将工业结构中的三角形、信号色转化为视觉符号,用动态设计传递“巡回展”的“生长性”。
四、核心视觉系统:三角形与蜗牛螺旋的“对话”
设计团队在调研中发现,三角形是Ruhr后工业时代的“隐形符号”——来自工业结构(如钢铁框架)、地图(区域轮廓)、方向箭头(工业流程),因此将三角形作为旅游文化视觉识别设计的“核心构建块”。同时,为了传递“巡回展”的“移动感”,设计团队以“蜗牛螺旋”为灵感,开发了动态视觉系统:三角形通过旋转、缩放、组合,模拟蜗牛爬行的轨迹,既保留了工业的“机械感”,又传递了当代艺术的“流动性”。这种“静态符号+动态系统”的组合,让品牌形象既能适应静态海报,也能在数字媒体、公共空间中“活”起来(比如在钢铁厂遗址的墙上,动态三角形动画会随着观众的移动“生长”)。
五、识别颜色:工业色调与自然 hue 的“平衡术”
颜色体系是本次品牌形象设计的“地域翻译器”。设计团队从Ruhr的“工业遗产”与“自然环境”中提取颜色:
- 主色:采用工业场景中的“功能色”——信号红(来自工厂警报)、控制按钮蓝(来自工业设备)、钢铁灰(来自钢铁结构),这些颜色能瞬间唤起老居民的工业记忆;
- 辅助色:来自自然——泥土棕(来自矿区土地)、植被绿(来自区域绿化),反映Ruhr“工业与自然共生”的现状;
- 点睛色:霓虹绿(当代活力的象征),用于公共空间的宣传物料(如海报、灯箱),既能在工业遗址中“跳”出来,又能吸引年轻人的注意。
这种“工业色+自然色+霓虹色”的组合,完美传递了“过去与现在对话”的主题。
六、品牌定位:连接“工业遗产”与“当代艺术”的“文化桥梁”
通过企业形象设计(机构品牌形象的升级),Grand Snail Tour的定位被明确为“Ruhr地区工业遗产与当代艺术的连接者”。其目标不是“展示工业遗产”,而是“让工业遗产成为当代艺术的背景”——比如在钢铁厂遗址中举办当代艺术展,用工业结构作为展览的“天然框架”。这种定位通过视觉语言转化为:三角形(工业)与蜗牛螺旋(当代)的组合,颜色体系中的“工业色”与“霓虹绿”的对比,让观众瞬间理解“这是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项目”。
七、使命与价值观:用艺术“激活”区域记忆
Grand Snail Tour的使命是“通过公共艺术激发区域对话,让工业遗产活在当代”;愿景是“成为Ruhr地区文化转型的视觉符号,让每一个城市都留下‘新印象’”;核心价值观包括三点:
- 根植地域:所有视觉元素都来自Ruhr的工业与自然(如三角形来自工业结构,颜色来自矿区土地);
- 公众参与:设计过程中邀请老工人、艺术家、居民代表参与(比如采访老工人获取工业记忆,让居民投票选择社区展览的视觉风格);
- 活力进化:动态视觉系统允许每个城市根据自身特色调整(比如某个以煤炭为主的城市,可以将三角形调整为“煤炭块”的形状),让品牌“生长”在不同的公共空间。
八、宣传语:蜗牛爬过的地方,每一步都是Ruhr的新印象
为了强化“连接过去与现在”的主题,设计团队提炼了宣传语:“蜗牛爬过的地方,每一步都是Ruhr的新印象”。这句宣传语既呼应了“Grand Snail Tour”的“巡回”特性(像蜗牛一样慢慢覆盖整个区域),又传递了“工业遗产不是过去时,而是进行时”的理念。在公共空间的宣传中,这句话与三角形动态动画、霓虹绿颜色结合,成为观众“打卡”的核心记忆点(比如在社交媒体上,观众会拍“霓虹绿宣传语+工业遗址背景”的照片,自发传播)。
九、受众分析:覆盖全年龄层的“文化参与者”
Grand Snail Tour的受众包括三类:
- Ruhr老居民(50岁以上):有工业时代记忆,需要视觉元素唤起共鸣(比如三角形、工业色);
- 年轻游客(18-35岁):关注当代艺术,需要活力设计吸引注意(比如霓虹绿、动态动画);
- 艺术从业者(30-45岁):关注公共艺术,需要专业视觉语言传递项目价值(比如“工业基因的当代转译”理念)。
本次旅游文化品牌设计通过“工业元素+当代活力”的组合,完美适配了这三类受众:老居民能从三角形中找到“工厂的记忆”,年轻游客会被霓虹绿“吸引打卡”,艺术从业者则能从“工业基因的当代转译”中看到项目的深度。
十、设计公司:Studio Yukiko的“地域基因设计法”
本次项目由柏林创意机构Studio Yukiko完成,其擅长“用地域文化基因做当代设计”(previous works 包括柏林“工业遗址公共艺术展”的品牌设计)。团队成员包括:
- Ira Ivanova(资深设计师):负责颜色体系与视觉元素开发(深入Ruhr矿区采访老工人,获取颜色灵感);
- Benoît Bodhuin(字体设计师):修改了Tokyto字体,使其匹配三角形的“ angular energy”( angular 指三角形的棱角感);
- 外部顾问(Ruhr本地艺术家):提供“居民视角”的反馈(比如建议将三角形调整为“更柔和的形状”,避免让老居民想起“冰冷的工业设备”)。
这种“外部设计团队+本地顾问”的组合,确保了视觉语言“来自地域,属于地域”。
Grand Snail Tour的旅游文化品牌设计案例,为旅游文化类项目提供了三点关键启示:
- 地域基因是核心:品牌形象必须根植于当地的历史、产业、自然(比如Ruhr的工业遗产),才能让观众产生“共鸣”——如果换成其他地区,三角形、工业色就失去了意义;
- 动态系统是关键:旅游项目需要“可生长”的视觉系统(比如动态三角形、模块化颜色),适应不同城市、不同场景的需求(比如在钢铁厂遗址用“工业色+静态三角形”,在当代艺术馆用“霓虹绿+动态三角形”);
- 公众参与是基础:设计过程中邀请目标受众参与(比如老居民、年轻游客),才能让品牌形象“接地气”,成为真正的“区域符号”——而不是“设计师的自嗨”。
对于旅游文化类项目而言,品牌设计不是“做一套好看的视觉”,而是“用视觉语言翻译地域的灵魂”。就像Grand Snail Tour的三角形与蜗牛螺旋,既承载了Ruhr的工业记忆,又传递了当代艺术的活力,让“工业遗产”变成了“可感知、可参与、可传播”的文化资产。











